【對話人物】
  方來英
  全國政協委員,北京市衛生與計設計裝潢劃生育委員會主任
  作為省級衛生行政部門,有很多現有政策我們無法突破。但就深化醫改而言,釋二胎放活力既包括釋放醫療衛生機構的活力,也包括釋放醫務人員個人的活力。
  ●關於“允許醫生開私預防癌症人診所”
  並沒有突破政策,希望推動醫二手製冰機院用人制度改革
  今年起,我們就不再把“原單位批准”列入醫生多點執業審查條件,在北京範圍內,醫生的執業地點數量代償都不再受限制。
  新京報:最近在北京衛生計生工作會議上,您曾表示,“今後鼓勵在職醫生開私人診所或個體行醫”。這在業界內外引發了巨大爭議。有醫生吐槽私人診所審批難。還有公眾擔憂,公立大醫院的優秀醫生都去開私人診所,今後看病不是更難了嗎?這事當時是怎麼決策的?
  方來英:這句話其實沒有並任何政策突破,但被媒體拿出來放大了。首先,社會辦醫從來沒有說只能辦醫院,不能辦診所。第二,社會資本的擁有者誰說不可以是醫生?第三,北京允許醫生多點執業,也包括到社區私人診所出診。國家現在明確鼓勵社會辦醫,當然也包括鼓勵醫生開私人診所。
  新京報:但為什麼把這個群體單獨提出來“鼓勵”?
  方來英:實際上我們在討論解決北京的醫療衛生供需矛盾問題時,已經認識到,靠大醫院,或者靠繼續擴大三甲醫院的規模,加床、醫務人員加班無休、擴大門急診總量,都是行不通的。如何滿足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,就一條,下一步要擴大社區診療服務的供給平臺。
  多年來社區醫院一直發展不起來,僅是承擔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區全科醫生就有1萬多人的缺口。這個缺口怎麼補?短時間內,很難靠引進年輕醫學畢業生去適應居民的醫療需求,北京又在控制人口落戶,社區醫生很難補充優質人才。這就逼著我們從現有的存量里想辦法。這個存量就是公立醫院的在職醫生。今年起,我們就不再把“原單位批准”列入醫生多點執業審查條件,在北京範圍內,醫生的執業地點數量都不再受限制。我們就是希望憑藉這一系列政策,推動醫院用人制度改革。
  ●私人診所“投資大”?
  目前鼓勵的是開在普通社區的私人診所
  私人診所的優勢是醫生的診療能力,和患者溝通、服務的能力,不需要太多的檢查儀器、硬件設備,必要的檢查可以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。
  新京報:聽起來有點像鼓勵醫生自由執業。
  方來英:作為省級衛生行政部門,有很多現有政策我們無法突破。但我們認為,就深化醫改而言,釋放活力既包括釋放醫療衛生機構的活力,也包括釋放醫務人員個人的活力。醫生是優質醫療資源,應該隨市場需求流動起來,不該捆綁於現有的公立醫院用人制度,甚至院長的行政指令上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推進分級診療”。那麼如何把在大醫院“扎堆兒”的患者,讓他們安心地分流到社區醫療機構?我們寄希望於讓醫生資源流動起來,促進醫療服務格局、體系的調整。因此,如果有三甲醫院的中青年醫生想依靠自己的技術和服務能力,嘗試創業,我們會在現有的政策允許範圍內,盡可能給予支持。
  新京報:但很多醫生吐槽,個人開診所面臨資金難、審批難等好多問題,就像社會辦醫,政府光喊口號沒具體政策不給力。
  方來英:我也註意到媒體的報道,比如於鶯抱怨在北京開診所找個合適的地方太難,還要購買各種設備,雇人等等,投入需要上百萬。但我們現在想鼓勵的是開私人診所,不是開一家小型醫院。私人診所的優勢就是醫生本人在大醫院鍛煉出來的診療能力,和患者溝通、服務的能力,不需要太多的檢查儀器、硬件設備,必要的檢查完全可以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。同時,我們也不希望這樣的私人診所是開在寸土寸金的CBD寫字樓里,而是開在普通社區,為居民服務。
  審批的問題,我們已經表達了,既然鼓勵在職醫生開私人診所,只要政策允許,審批流程會很簡單。
  ●關於醫保定點資格
  私人診所現在不必太在意醫保問題
  醫保的問題,需要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。但在這之前,私人診所不必太在意有沒有醫保。
  新京報:這種私人診所會擁有醫保定點資格嗎?
  方來英:醫保的問題,需要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。但我覺得在這之前,私人診所不必太在意有沒有醫保。可以想想,我們平常感冒發燒拉肚子,會去醫保定點醫院排隊掛號?還不是自己到藥店咨詢一下,自費買點藥吃?還有不少慢性病老年病患者,因為大醫院人太多,會去藥店甚至醫療器械商店測血壓,順便帶點藥甚至沒什麼作用的保健食品、器械。這部分人群一直在用自費的方式購買並不理想的醫療服務。如果正規大醫院的醫生,能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,在社區里的私人診所提供專業的診療服務,這將有多大的市場需求?
  ●關於“醫生精力分配”
  對不同工作狀態的醫生要有差異化的考核規定
  全職在醫院工作的醫生,和在外面多點執業、開私人診所的醫生,工作量肯定不同,可以通過簽訂內部勞動合同的形式,對不同工作狀態的醫生所承擔的工作,工作時間和獎金分配有差異化的規定。
  新京報:醫生開私人診所也會投入不少精力,不會影響本職工作嗎?
  方來英:我們希望這個政策渠道,推動公立醫院人事制度、醫生薪酬制度的改變。全職在醫院工作的醫生,和在外面多點執業、開私人診所的醫生,在醫院內的工作量肯定不同,醫生和醫院科室可以通過簽訂內部勞動合同的形式,對不同工作狀態的醫生所承擔的工作,工作時間和獎金分配有差異化的明確規定。
  當然,在社區開私人診所,並非每個醫生都適合。內科醫生會受歡迎,因為他們更容易轉型為全科醫生。可拿手術刀的外科醫生、搞科研的醫生,最好的事業平臺還是在公立大醫院、教學科研型醫院。作為衛生行政部門,我們要做的,就是想盡辦法,多提供一些渠道,吸引院里的部分醫生願意到社區做全科醫生,引導患者合理分流就診;同時讓留在公立大醫院里的專家型醫生,能夠騰出時間診治疑難重症患者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魏銘言  (原標題:方來英:“私人診所”新政吸引醫生去社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k74ukbem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